骗局翻新暗流涌 筑牢理性投资防线
来源:   2025-11-03   点击:   【关闭窗口】
    近年来,随着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,投资环境日益智能化、便捷化。然而,不法分子也趁机利用“科技”外衣翻新骗局,打着“智能投顾”“AI选股”“数字金融创新”等旗号,诱导投资者参与非法证券活动,严重侵害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。面对花样翻新的骗局,务必保持清醒头脑,理性投资、谨慎决策。
一、新型骗局的三大典型“伪装术”
(一)“AI赋能”成新噱头,实为非法荐股
一些非持牌机构或个人在社交媒体、短视频平台上以“金融网红”“AI投资专家”身份活跃,声称其开发的“智能投顾系统”能精准预测市场走势、提供高收益投资组合。他们往往展示虚假的历史回测数据或“客户盈利截图”,诱导投资者缴纳高额会员费或通过其专属链接开户入金。实际上,这些所谓的“AI工具”往往缺乏真实投研支撑,甚至只是随机生成的建议,投资者一旦入局,极易遭遇资金损失。
(二)“数字金融”概念炒作,暗藏非法集资风险
部分不法分子将虚假基金、理财产品与“区块链”“元宇宙”“Web3.0”等新概念捆绑,包装成“前沿科技投资项目”,承诺“高回报、低风险”。他们通过线上社群、线下宣讲等方式进行洗脑式营销,甚至伪造监管批文、银行托管协议,营造“正规可信”的假象。此类项目往往没有真实底层资产,资金最终流入组织者私人账户,属于典型的非法集资或金融诈骗。
(三)“仿冒平台”精准钓鱼,真假难辨
骗子利用技术手段仿冒正规证券公司、基金公司的官方APP或网站,界面、功能、客服话术高度相似,诱导投资者下载使用。一旦投资者在虚假平台上输入账号密码、银行卡信息或进行转账操作,个人信息和资金便被不法分子掌控。更有甚者,虚假平台还会设置“小额提现成功”的诱饵,待投资者加大投入后,便以“系统维护”“账户异常”等理由冻结资金,最终卷款跑路。
二、识破骗局的关键:回归投资常识
无论骗局如何“高科技”包装,其本质始终离不开以下几点:
(一)承诺保本高收益:正规金融产品均不承诺保本保收益,“稳赚不赔”“年化收益20%以上”等宣传明显违背金融常识;
(二)资金脱离监管体系:要求投资者向个人账户转账、通过非官方渠道入金,或缴纳“保证金”“激活费”等,均为典型诈骗特征;
(三)信息不透明、操作不规范:拒绝提供合同细节、回避资质查询、以“内部名额”“限时抢购”制造紧迫感,都是为了阻止投资者理性判断。
三、安全投资的“三道防火墙”
(一)核实资质,认准持牌机构
通过中国证监会官网、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平台查询机构是否具备合法资质,确认销售人员是否拥有执业资格。购买基金、理财产品务必通过银行、证券公司、基金公司官网或官方APP等正规渠道。
(二)理性评估,拒绝盲目跟风
在使用AI投资工具或参与科技金融项目前,务必充分了解其原理、局限性及潜在风险,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判断。警惕“AI预测”“算法推荐”等话术,投资决策应以独立思考和专业分析为基础。
(三)守住底线,远离非法活动
不轻信陌生人推荐,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,不向陌生账户转账。如遇可疑情况,及时拨打12363金融消费者热线或向公安机关报案,依法维权,远离“非法代理维权”等二次陷阱。
科技是双刃剑,既能提升投资效率,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制造新风险。在数字金融时代,投资者更需保持定力,擦亮双眼,牢记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的朴素真理。唯有筑牢风险防线,才能在投资路上行稳致远。